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潞西市;(保护单位:芒市文化馆(芒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傣族剪纸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幡,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完善的剪纸并被广泛应用于祭祀、赕佛、丧葬、喜庆及居家装饰等方面。在潞西,几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纸。
潞西傣族剪纸以特制的剪刀、刻刀、凿子和锤子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点,一般可剪八层纸;凿子和锤子有稳、钻、灵、活的特点,一次可凿五十余层纸。傣族剪纸分“剪”与“凿”两种方法,剪无需稿样,随手可剪;凿则需稿样,按样制作。傣族剪纸的主要制品为扎、董、佛幡、挂灯、吊幢、板等,多用以装饰佛殿的门窗、佛伞、佛幡及演出道具、节日彩棚、泼水龙亭等。傣族剪纸内容多与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关,涉及佛经故事、民间传说和边疆风物特产等,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图形既有龙凤、孔雀、大象、狮子、麒麟、马鹿、骏马、游鱼及各种奇兽异鸟,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鹃等花木,还有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形象生动,图案整齐,匀称美观,风格粗犷有力,朴实无华。傣族剪纸在当地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从剪纸内涵到外在表现形式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传统、审美追求和独特的民族精神。
在当前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中,傣族剪纸面临困境。因为剪纸艺人收入低微,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现在傣族剪纸的传承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这一特色民族艺术急需抢救和保护。
相关传承人:思华章
男,傣族,1923年生,2011年去世,云南潞西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傣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
他的剪纸作品质朴传神,造型优美,善于将形象的特点作夸张处理,让人一目了然。所选题材广泛,内容带有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
常见的图形有象征吉祥的奇兽异鸟、植物花卉以及亭台楼阁、佛塔寺庙等建筑图形,还有一些民风民俗、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展出,现有徒弟一人。
相关传承人:邵梅罕
傣族,1963年生,云南德宏州芒市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傣族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自小受傣族传统文化影响,师从家中长辈学习傣族剪纸。
经过3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较好地继承了傣族民间剪纸艺术的传统技艺。她的剪纸作品粗犷、质朴、传神,造型优美,题材广泛,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
邵梅罕创作的作品曾多次在省内外展出,并被介绍到日本等地。同时,她注重开展傣族剪纸传承活动,在村里带徒授艺,并积极参加傣族剪纸进校园活动,在当地具有重要影响。